在孩子眼中,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时间:2025-05-05 12:29:00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一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犀利剖析了20种让孩子难以忍受的家长类型——从“两副面孔”到“过度操心”,从“手机沉迷”到“爱说脏话”——每一面镜子都照出父母未曾察觉的缺陷。

什么样的父母

才是优秀的父母?

这个问题似乎人人可言说一二,给出一些共性,如尊重孩子,积极上进,夫妻关系融洽,有责任感与同理心等,但最有发言权的,抑或能给出最佳答案的,想必还是孩子。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作者: [荷兰]斯汀娜·彦森 [荷兰]弗朗克·梅斯特 著, [荷兰]雨果·范娄克 绘,译者: 李静,出品方: 阳光博客,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年1月。

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想和这样做,再寻找修炼之道,大概率不会错,这也是成为优秀父母的不二法门。从这种角度看,《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很值得那些新手父母,尤其是总被孩子诟病的父母一读。不仅可以对照“负面清单”,查漏补缺、小心避雷,也能通过斯汀娜、弗朗克这对荷兰超人气学者所做的哲学和心理学分析,知晓孩子的切身感受,找到亲子和谐共处的方法,进而朝着优秀父母的方向努力。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再凭着本能,按照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来养育当下的孩子,也不能循着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所谓的育儿专家们开出的药方,来应对自家孩子的问题。当下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视,重新认识自己,在理念上升维,在行动上自省,一步步拾级而上,由此进入“和合共生”的理想之境。

以娃为镜

优秀父母会三省吾身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常常不自知。《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中所罗列的孩子难以忍受的20种家长类型,都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两副面孔”的父母习惯了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却安之若素。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父母恰恰折射出自我反思的缺乏。作者给出的应对之策是让孩子偷拍父母的行为,在合适的时机,有意无意地让他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因为在家里,在孩子面前,父母展示的往往是最真实的自己。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内文图。

我很认可作者对这些父母的“心理画像”,也喜欢反复阅读他们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原因到给出建议的行文。如此诚恳的回答,好像被现身说法上了一堂极有针对性的家教课。需要指出的是,这堂课里没有劈头盖脸的指责、阴阳怪气的讽刺,而是基于扎实的采访和调研,在让人心服口服的同时,收获了多样的视角。如“别人家的孩子是这么说的”环节,很容易引发共情,给提问者看问题的新角度,我们从中亦感悟良多。

以“太多热心”的父母为例,有的孩子可能为此而烦恼,但作者没有站在孩子一边否定父母的初心,而是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多想想父母做得好的地方:“只要你通过赞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感受到了他们的爱,他们本身就很好,不用做更多好事来讨自己欢心,问题多半就解决了”。

我们对照作者给各种“问题父母”所做的“心理画像”反观自身,有必要也有意义。比如,玩手机太多的父母的心理画像是空虚、缺乏目标感,解决方案是“绝对命令”:和孩子约法三章、树立目标,坚决执行,直到改掉坏毛病为止。再比如,什么都操心的父母,背后是缺乏安全感,读一读卢梭的《爱弥儿》,重新体会“走在孩子的后面”这句话的深意,极有可能放下教育焦虑。

蹲下身来,听听孩子怎么说,与孩子平等对话,把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反思自我的机会,我们就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好父母、好朋友。父母善于从亲子对话中有所思,善于从教育专著中有所悟,就距离优秀的父母更近一步。

但好父母仅止于此吗?当然不是。

向内修己

优秀父母必是孩子榜样

纵观那些让人敬佩的父母,除了具有反思习惯,大多还是孩子愿意亲近和追随的榜样。他们在家里孝敬老人、幽默风趣,有着勤俭节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在外面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踏踏实实认真做好发展事业。

我家哲哲已经上了大学,我俩20年里之所以相处愉快、无话不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在尊重他、不给予高期待的同时,努力给他做一个正向的榜样,让他有意识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在适合自己的赛道奔跑。

我一直喜欢阅读、写作,从哲哲两三岁开始就给他读各种童书。现如今,我们一看到好书、好电影就互相推荐,成了书友、电影发烧友。我习惯把自以为还不错的文章发给他看,他也时常把得意的画作或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发给我,于是成了文友。节假日中,我们常就某些问题深入探讨,如“给人打工好还是做自由职业者好”“躺平什么也不做是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等,虽然多数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毫无保留、各抒己见,看似荒诞的想法总能带来深入的思考,此可谓知交。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内文图。

我越来越觉得,父母的一言一行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如基因一样,注入孩子的内心深处,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孩子持久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多说什么,孩子自是有样学样,如作家郑渊洁所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回看我的成长经历,我从我的父母那里继承了勤劳、节俭、专注等习惯,至今受益。我希望我家哲哲也有这些品质,能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衣食有靠、乐在其中。所以,对照书中的20条“负面清单”时,我庆幸没有那种被子弹击中的痛感,不存在“不停说脏话”“玩手机玩得太多”“刻意装嫩”“睡觉太晚”“过分操心”“两副面孔”等问题。

但很显然,勤于反思、言传身教还不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如我在《父爱的四张面孔》一文中所说的,父爱不能只有一种“打开方式”,除了一以贯之地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保护者、观察者,我们还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节气”逐渐放手。4张面孔,4个阶段,是身体上从近到远、精神上从远到近的过程。这个调整与改变,与其说是妥协的结果,不如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种共赢的双向奔赴。

彼此珍视

互助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何为优秀的父母”这个问题没法量化,也没有标准答案。为人父母的修炼也是没有止境的,但这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一最高标准看齐。

在我看来,理想的家庭教育状态,是亲子之间进入其乐融融、和谐相处的状态,生活上有着深入互动,精神上有着紧密联结,心灵上有着诸多交集。做到这一点,需要放下苛求完美的执念,在爱、尊重、接纳与付出等关键词的引领之下,亲子携手努力,共赴这场来之不易的生命之约。

背后的原因是,没有人生来完美。没有样样在行的小孩,也没有毫无缺点的父母。孩子需要赏识教育,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鼓励和赞美。家是什么?家是心灵休息的地方、能量与勇气的积蓄地、奋进与拼搏的力量源泉,也是互不嫌弃、相互鼓劲、彼此接纳的地方。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内文图。

家人是什么?家人是幸福时刻的无私分享,是平淡日子的温情守护,也是艰难时期的同仇敌忾。亲子之间相互珍视、互为镜鉴,所有的挑战都能无惧,任何至暗时刻都能穿越。这种共识也奠定了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的心理基础,帮助父母和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学问,实际上就在亲子关系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自主,有爱心、勇气和责任感,也使父母更加热爱生活、憧憬未来,心中有幸福感。因为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尊重,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意见,将父母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为收到了孩子真诚的赞美,父母也会感到更加自信,更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孩子的生活,提升家庭的幸福指数。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互助的重点是彼此成全。从为孩子做榜样,勤于反思,到与孩子相互成就,父母将甩掉20种不讨好的面孔,如书中封底所指出的,自然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迎接心灵的成长。在这种状态下,父母与孩子都将对生活、生命有新的认识,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撰文/张贵勇

编辑/王铭博

校对/付春愔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