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拔节话“三力”(人民时评)

时间:2025-05-06 13:44:00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会客厅,现磨咖啡热销,卖一杯村集体分红3元;中药材加工厂,切片封装忙,村民干一天能挣150元;游乐场,游客笑语欢声,一年营业额超40万元……

前不久,笔者走进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从拔节生长的“新事物”中,看见乡村发展新气象。202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比2021年增长近52%;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是2021年的2倍多。截至目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内,元古堆没有一人返贫,无一户“掉队”,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彼时同贫困作斗争,派了“强外援”、划了“及格线”,有托举、有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自己“打全场”,还没“终场哨”。如何切实做到平稳过渡、有效衔接?“红火”的元古堆启示我们,要凭眼力、定力和执行力。

眼力过人、眼光独到,才能因地制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需要既看得准,又看得远。

所谓“准”,即见自己,知我之长、晓我之短,有的放矢。元古堆气候阴寒,宜种中药材,遂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村民收入随产业发展涨了起来。所谓“远”,即见未来、见他人,胸有发展大势,眼见他山之玉。初级农产品,往往只能卖地头价。要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得做好“农头工尾”文章。元古堆引来龙头企业,让加工厂“长”在村子里,既让中药材实现增值,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从江苏南京引进新品百合,3年生变成1年生,效益倍增。窥斑知豹,乡村谋发展,要因我而起、因时而为、因势而动,如此,才能有产业因地而兴。

保持定力、积微成著,则厚积薄发。过去,有的地方追求短平快,“一哄而上”挣热钱,最后只留下“一哄而散”的教训。可见,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产业不可见异思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追逐“风口”上的热闹,不眼热流量中的富贵,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才可能把产业发展好。

元古堆紧盯农业绿色转型,不用农药增产、不用化肥增效,只为给土地盖上绿色有机章。如今,村里已有625亩土地获得绿色有机认证。正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坚持,才愿耐心等待漫长的转化周期,最终换来中药材、鲜百合的供不应求。定而后得,当每个村子都能找准路子,不急躁、不盲动,务实、踏实、扎实,自会硕果满枝头。

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方能行稳致远。认准了,就要抓紧干,提升执行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从最早的“摆摊”开农家乐,到引入运营公司,创新采用“农户+村办企业”的模式发展旅游;从简单地扮靓田园风光,到打造梅花鹿养殖基地、花海、冰雪旅游基地等游乐景点,丰富旅游业态……正是沿着文旅产业这条路子拾级而上,元古堆才实现从“卖资源”向“卖生态”、从“农业村”向“旅游村”的转变。

提高执行力,也要有战略眼光,多几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洒脱劲。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长跑,静思勤为,不图一时之快、不贪眼前之利,一以贯之真抓实干,发展的路子自会越走越宽。

“撸起袖子加油干,元古堆村一年一个样。”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对未来信心十足。找准路、沉下心、使足力,相信,更多乡村将如元古堆一样,日子越来越红火。(王锦涛)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6日05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