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小罗罗,早上好!

时间:2025-05-11 14:04:00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我们成了闺蜜

嗨,小罗罗,早上好!

这是一名中年女儿,陪着母亲走完最后两年生命时光的故事。

当中年女儿历经岁月沉淀,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完成自我塑造后,本以为与原生家庭渐行渐远。母亲生病患癌宛如一道“召集令”,猝不及防地将她拽回原生家庭。而在这里,一系列既温暖又复杂的故事,悄然展开。

导演潘婕出生于电影世家,外婆黎莉莉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明星,母亲罗小玲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优秀导演。母亲患癌后,她在网络上发布日记连载,记录和母亲抗癌的点滴,受到了颇多关注。

潘婕和母亲罗小玲

在回归原生家庭的这段历程中,潘婕与母亲在琐碎日常里重新审视母女关系。她们需要跨越观念、习惯上的代际差异,同时悄然适应曾经照顾者与被照顾者角色的反转。这些经历促使潘婕反思: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真正的“孝顺”究竟该如何定义?

她体悟到,当今社会,“孝顺”应是给予父母更多的交流与理解,比如协助他们实现未竟的心愿,引导他们适应网络时代,携手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父母也应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而非仅仅依赖子女的“孝顺”。

维系美好的亲情关系,需要两代人相互理解、支持,共同努力。

潘婕与母亲罗小玲的故事令人动容。在这两年的相处中,潘婕努力理解母亲年老时的困境,而母亲也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女儿的引领下积极拥抱社会的新事物。她们的母女关系从“水火不容”逐渐演变为“相濡以沫”,这一过程虽有不易,但结果却无比美好。

这个故事,更像是两代女性在生命轮回中的二次对话。也是很多人,现在或是未来将要面临的人生课题。

今天是母亲节,潘婕把她的故事讲述给我们,她说母亲去世后,她悲痛茫然,无所事事时就看妈妈生病时自己写的日记。她觉得,这些文字也许还有一些意义,它是记叙文散文更是应用文。或许屏幕前的你能在其中受到些启发。

潘婕和妹妹与母亲罗小玲

以下是潘婕的自述。

出院后,妈妈住进了养老院。

2017年的初冬,妈妈生病了。是“癌中之王”——胰腺癌。

起初,我们谁都不相信,因为妈妈看起来太健康了。

我的母亲罗小玲退休前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女导演工作起来可以说是“叱咤风云”,也养成了她独立果断的性格。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很坚强,一边独自带大两个女儿,一边忙工作,作品还得了飞天奖。

在发病的前半年,母亲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给自己找了一家养老院。

潘婕和母亲罗小玲

住养老院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操办的。她自己卖了房子,自己交钱,在她入住前我和妹妹只是去参观了一次。我们早已习惯,各自独立地生活。

看到养老院的生活丰富多彩,也符合母亲喜欢社交的性格,我们就都同意了。母亲的身体向来不错。当时她76岁了,还坚持每天锻炼,游泳、打乒乓球,我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她就是有遗传的高血压、心脏病,都是按时吃药,调理得挺好的。关键我妈是个知识丰富,头脑清楚、聪明且好学的人,什么穴位治什么病门儿清,艾灸、针灸样样行。

入住养老院之后,母亲本想“大展拳脚”,合唱队、舞蹈队……母亲都跃跃欲试。哪知,被确诊胰腺癌打乱了所有计划。医生说,一般得了这种癌症,也就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

母亲第一个疗程做完手术出院,我准备推着母亲回家。我已经想好了让母亲跟我一起住,也方便照顾她。我想大多数家庭都会做这样的选择。

“我要回养老院”母亲态度坚决,我束手无策,跟她在医院门口大吵了一架。

“哪有老人生病了,孩子还给送回养老院的?”母亲的决定,我一百个不理解。我搬来几个“救兵”来说服母亲,也无济于事。

潘婕和母亲罗小玲

母亲告诉我,在她看来“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在家,我要带她去跑医院,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长久之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事实证明,母亲生病一段时间后,我愈发觉得母亲决定中的智慧。我来到母亲住的养老院,看到他们食堂一个凉拌菜就由十几种蔬菜切成丝组成,营养均衡。若我在家长期照顾,定是做不到的。

而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只剩下“陪伴”。

重塑亲子关系

母亲生病后,因我在北京生活,最后两年多里我近乎推掉所有工作陪她。

我一直觉得“母女”是一种很神奇的关系,深深相爱但有时母女又特容易吵架和关系不好。不知是否有人和我有共鸣。也许母女性格往往会相像,若这对母女都是性格温和的人还好,一旦两个都是女强人,那估计少不了针尖对麦芒了。我和我妈就属于后者。

我们两个都是女导演,工作上要扛起整个剧组,也养成生活上独立有主见的性格。以前我们没少吵架,一度母女关系很紧张。为了不吵架,我们曾靠写信维持沟通,是真贴邮票邮寄的那种。见面前,我们会约定好,不能给对方提意见。

我妈也很少夸我。我导演的作品上映了,记者采访她“给打几分?”我妈说“60分及格吧”。我当时真是有点无奈,我心里就想“你当着记者的面,不能给自己闺女多打几分吗?”

我觉得老人分几种,一种是根本听不进去意见的,一种是听得明白但好面儿不愿意改的,很庆幸,我妈属于第三种:听得进去劝也愿意改。当然,劝,也讲究方法。

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很多老人有个爱好“攒纸壳”。我妈也不例外。纸壳堆在房间不卫生,而且为了给她卖纸壳,我深受困扰。她的养老院在北六环,我们公司楼下才有个收废品的,在东二环。每次卖纸壳,我都要开车到二环,纸壳卖个30块钱。

“妈,你看你给打扫卫生的阿姨吃的、特产,你不如把攒的纸壳送人家,她还能换点钱贴补家用。”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自己的好东西总想给别人分享。听到我的建议,她欣喜应下来,还称赞道“你的方法好,就这么办!”

潘婕和母亲罗小玲

随着跟母亲的朝夕相处,我也了解到她一些做法背后的难处。

我妈有个习惯,在养老院住一段时间,就会回市区的小房子里看看。但因为距离很远,她又非要坐公交车回去,回去一趟要将近两个小时。我最怕路上她磕了碰了,为此我没少跟说她,“就不能打个车,省那个钱干嘛?”

“不是我不愿意打,是司机不愿意拉。”有一次把母亲说急了,她让我躲在后面看她打车。我见她在路口招手,好几辆空车过去了都没停。最后,还是我出来招手拦了车。

车上跟司机闲聊,司机给我们“揭了秘”。老年人坐车,上下车慢,耽误工夫。有时候还含含糊糊说不清地点。所以不少司机都不愿意拉。此后,我教会了母亲使用网约车。“网上叫车不显示年龄,地点也明确”,母亲从养老院回家开始打车了。

我还教会了妈妈网购,以前她看我买东西,总撂下一句“又是你的快递”。现在,她的快递比我还多。原来,不是妈妈不愿意进入我们的世界,只是没有人去带领她。当我们耐心地把老人带到“同一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母女关系变得包容、和谐。

我们现在提倡关注亲子关系,但更多聚焦在婴幼儿和年轻父母。其实,子女进入社会,再重新回归原生家庭赡养老人时,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同样是一门学问。

牙齿、照片和账本

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妈妈较高质量地活了两年多。面对死亡,妈妈是个很坦然的人。

一开始,她情绪也低落,耍脾气,也说过“不治了”这些话。我知道我妈是个极聪明的人,有些坎儿别人说没用,只有她自己迈过去。

后来,出院回到养老院,姐妹们邀她合唱,她说“不行,我得去医院化疗,耽误你们排练。”她的回答就像要去“买个菜”一样自然轻松,我知道妈妈挺过来了。

有一天,有人联系我,说我妈妈花钱买了一个“后事包”服务。我一了解才知道,这是一个帮人料理后事的服务团队。他们的工作人员来找我,我悄悄溜出房间。

“你们不用避着我,我还想知道到时候我穿什么衣服,遗像选哪张呢。”我妈说,我就知道你到时候六神无主,就知道哭。该办什么,不该办什么手续你都不知道。最后,真被我妈说中了。

最后,妈妈用药已经没效果了,医生劝我们:“接回家吧。”“这不就是不治了?”我接受不了,我在走廊歇斯底里地大哭。回到房间,我一看,我妈竟然在手机上查,哪家医院的“临终关怀”性价比高。抹着自己脸上还没干的眼泪,真的有点哭笑不得。

潘婕母亲罗小玲工作照

妈妈离世时走得安详,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记得给你舅舅找某某医生看看。”她就是这样,一直惦记着别人。

整理妈妈遗物的时候,我又发现妈妈是一个那么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

潘婕母亲罗小玲在照片后面的记录

她将每颗脱落的牙齿装入小袋,袋子上写着每颗牙离开她的时间地点;每张照片背面,都写着当时的情景,比如她在山里捡了一颗红蘑菇,背面写着“漂亮亮丽的外表反而是有毒的”,还给你整点人生哲理。

她有一个账本,里面记录着国库券行情、股票走势、外汇波动,还分析国内国际形势。谁能想到,一个老太太会这些。你知道吗?最逗的是她写的一行红色大字“我跑赢了GDP,真棒,加油!”,她太有趣了。

潘婕母亲罗小玲的账本

我妈妈理财的初衷是给我赚点“烧饼钱”。她们那一代人,总是看我没个单位,特别担心我将来连烧饼都吃不上。

什么是“孝顺”?

现在回想,照顾一个癌症病人到离世,是什么感觉?我想说,“我还没伺候够”。长大后,我们会逐渐脱离我们的原生家庭,会有朋友、事业、伴侣、孩子……但和自己父母有着愉快融洽的亲子关系,让我觉得不断地被滋养。

和妈妈最后朝夕相处了两年,我的心态也变了很多。

我出生在电影世家,全家都是干电影这行的,并且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我姥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明星黎莉莉,我姥爷罗静予是电影工程技术专家,我爸爸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舅舅舅妈拍摄了获奖电影《原野》。

说实话,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背负着不小的压力。我在乎名利,我一直期望有能光宗耀祖的一天。

潘婕

但妈妈和姥姥一直期望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以前我做老师的时候,我姥姥还天天张罗着给我送吃的。反而我进了电影圈,她倒没那么关心了。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才明白,每个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是那么渺小。

一家人,能平平淡淡相守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之前走红毯,就算开着车,我也要把车停路边,跟主办方扣细节:第几个出场,媒体采访时说什么。现在,如果没有作品,我也不去走了。

妈妈去世时是2019年年底,那年过年,我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年三十,按照妈妈的每年给我们做的年夜饭“菜单”,做了一桌子年夜饭:蛋饺、凉拌海蜇、全家福……做好后,我把妈妈的照片摆上,一边吃一边跟她聊天。哭了笑,笑了哭。

我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所以回忆她,不是全是伤心的事儿。还有很多我们俩在一块特逗的事儿。

一直到大年初五,我妈以前的同事黄姨给我打电话说“你不能这么下去了”。

她劝我,你看你妈把你教育得多好,有能力养活自己,也愿意帮助别人。她说“你是有能力造船的人,该造更大的船渡更多的人”,这样我妈会更开心。

这话醍醐灌顶。

潘婕和母亲罗小玲

妈妈生病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在网上发布日记,逐渐看的人多了起来。有读者说,要把文章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学习母亲的乐观、智慧和理性;有人说,自己以后跟父母相处要有耐心,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

这也是我想说的“孝而不愚”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孝顺”可以是给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比如:帮他们实现愿望;引领他们适应网络时代;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父母呢?也不能因为自己老了就不学习,就不进步。美好的亲情需要我们两代人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需要一起去努力。

现代社会,如何赡养父母,答案自然并不固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双方一起寻找最优解。

妈妈走了以后,我悲痛和茫然,无所事事时就看妈妈生病时我写的日记,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我想这些文字也许还有一些意义,它是记叙文散文更是应用文。

后来,有出版社找我,说想把文章集结成书。在给这本书起名字的时候,我们群策群力想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脑子里冒出了一句话:“嗨,小罗罗,早上好!”

妈妈姓罗,“小罗罗”是我给妈妈起的外号,觉得很可爱。当时陪妈妈住在养老院,每天早上我都会这样跟她问好。这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最后,书就定了这个名字。

真想,一直都能跟妈妈说这句话。

文字:南方+记者 李业珅 曹嫒嫒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图片及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李业珅;徐昊;曹嫒嫒

人世间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