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从理论到实践,络病理论为当代慢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时间:2025-05-25 15:37:00

2025年5月24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海南省2025年络病学术会络病防治常见慢性病理论及其实践培训班”学术盛会在海南省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医药分会主办,海南省中医药学会以及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承办,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重大慢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研讨,系统展示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络病防治常见慢性病理论及实践培训"学术会议现场图

从理论到临床,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大放异彩

长期以来,心血管病都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一大难题。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已超过3.3亿,这一数据无疑表明心血管病已对我国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络病理论在指导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展现了突出优势。

会上,来自湖北省中医医院的程伟教授详细介绍了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转化。他指出,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心血管病临床应用板块,来自海南省人民医院的李斌教授对《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报告内容显示,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节血脂、稳定易损斑块、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可以为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显著获益。随后,周燕教授在冠心病典型病例分享环节指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缓解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针对冠心病患者,在规范的药物治疗上加用通心络可针对额外治疗靶点改善患者预后。

在针对心律失常治疗方面,海口市人民医院的陈漠水教授和海南西部中心医院的王文教授先后进行了《从抗律到调律-心律失常治疗新策略》的交流报告以及典型病例的分享。报告中指出,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参松养心胶囊是唯一兼具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的中成药,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打破西医思路束缚,突出“调”的干预策略,将治疗思路由“抗律”转为“调律”。且该药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管理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术后联用参松养心胶囊可使房颤复发率显著降低,同时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改善率提升,且安全性较高,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开辟了治疗新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汪朝晖教授会中汇报

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是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汪朝晖教授在会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汪教授指出,经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芪苈强心符合“全方位整体”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 提供慢性心衰治疗中国方案。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芪苈强心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而后,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林燕仔教授就实际慢性心衰典型病例的分享证实了芪苈强心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防治兼顾,络病理论指导取得更多科学循证

除心血管领域外,络病理论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中国严峻的糖尿病流行态势,为了更好的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和管理,来自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海凤教授、朱叶教授在讲话中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策略及临床治疗要点。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海凤教授会中汇报

专家指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颗粒通过“糖脂双调”的多靶点干预机制糖使患者实现多重获益。针对糖耐量异常人群,其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改善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调节脂代谢异常;改善口干、乏力、便秘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疗效获多个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代表性药物。

同时,来自三亚市中医院的李建平教授做了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优化管理》的报告,明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推荐使用通络明目胶囊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慧芳教授会中汇报

呼吸道疾病演变,中西医结合治疗或成关键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呼吸道疾病,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慧芳教授分享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经验时强调,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连花清瘟胶囊在新冠、流感等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西医协同诊疗或成呼吸道疾病治疗关键。相信未来,更多有效的中药也会继续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并在与西医的不断融合中开辟新的出路。

以通络药物为代表的中医药创新成果,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相信未来将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更多中医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