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这一纪念日由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设立,旨在提升全球对沙尘暴灾害影响的认知,强化防治沙尘暴的国际合作。沙尘暴并非只是“风大沙多”的自然现象,它背后存在着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等多重问题,影响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沙尘暴的防治,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课题”。
防治沙尘暴需提升公众对其危害的认知,凝聚全社会的合力。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不仅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增加呼吸道疾病等患病风险。我国作为受沙尘暴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于2001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提升公众对沙尘暴危害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绿色出行等,都能为防治沙尘暴贡献一份力量。只有当公众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沙尘暴的良好氛围。
防治沙尘暴要聚焦沙尘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是产生沙尘的三大因素,而人类目前能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是防治土地沙化、减少沙源面积的有效手段。自1978年实施以来,我国“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风沙危害得到抑制。此外,推广可持续农业,优化牧场轮作和休牧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等措施,都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只有坚持源头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
防治沙尘暴需跨越国界开展合作,构建全球协同治理格局。沙尘暴没有国界,其影响范围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估算,全球每年约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在华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加强对亚非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与项目支持,定期举办荒漠化防治管理和技术培训。近年来,我国挂牌成立了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形成全球合力,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防治沙尘暴,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愿你我都能成为“治沙链”上的一环,可以是种下一棵树的“行动派”,可以是传播治沙故事的“宣传员”,也可以是支持绿色产业的“消费者”。让我们用双手守护绿水青山,用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地球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杜婷婷(两江新区)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