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④|针灸:针入腠理 济世救人

时间:2025-07-12 13:1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邱伊娜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江医人考》

《浙派中医·针灸卷》

针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由“针”和“灸”构成。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山海经》中“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针具的早期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精通针灸的医生,《史记》记载的扁鹊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医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浙江医家,在针灸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源视觉中国

河姆渡出土砭石

浙江是针灸发源地之一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期的针刺工具是由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1972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枚类似“砭石”的文物,还有数十枚大小不等的骨针,应该是古代的医疗工具,这表明浙江是针灸的发源地之一。随着古人智慧的提升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今的不锈钢针。

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等特定部位的物理刺激(针刺、艾灸)来治疗疾病,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部针灸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提到灸法和砭石。敦煌遗书中发现的针灸文献中有“灸师”这个专业职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灵枢经》对经脉理论的形成及九针制式的确定意义深远。到了晋代,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的学者、医学家、史学家、被誉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所作。他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对针灸经络学说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归类整理,并加入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了这本书。

两宋时期,针灸被朝廷列为十三科之一,设有独立的针灸科。宋朝非常重视针灸教育,设立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针灸人才,将《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列为学员的必修课程。当时,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将治国理政与悬壶济世并列为人臣最高理想,为培育针灸优秀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一根针济世救人

“针圣”出自衢州

到了魏晋时期,浙江出现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医学人才,以徐氏和姚氏世医为代表,开创了医学世家传授医术和以医术入仕的历史先河。其中徐氏医学世家尤擅长针刺之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海徐氏家族从东晋开始,一直到隋代,前后两百年,七代中能凭借医术荣显家门、名垂青史的就有十二人之多,这在当时非常罕见。

徐氏从第二代徐秋夫开始以针灸之术世传,第三代徐道度、徐叔响久居杭州,当时的帝王将相非常信任此二人,常邀请他们为刘宋皇室及大臣治病,宋文帝更称徐道度为“钱塘五绝”之一。

明代与清代前中期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活跃的时期,浙江医家对前代针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创新针刺手法,同时推广灸法。

明代,浙江衢州的杨继洲以一根针济世救人,被誉为“针圣”。他祖父、父亲都曾任职于太医院,声望很高,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为丰富。他所著《针灸大成》一书,是我国针灸学的经典著作,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因其系统性和实用性,被国内外医界尊为针灸经典,翻译为7种语言70多个版本,影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继洲在书中强调,针灸和吃药一样重要,医生要根据病情选最好的治疗方法。他还改进了配穴理论,提出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和下手八法等针刺手法,现在还在使用。2014年,杨继洲针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衢州市还专门成立“杨继洲针灸联盟”,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杨继洲的学术思想。

钻研取穴疗法

浙派特色医技传世

在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中,浙江医家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在考证前人文献基础上对穴位名称、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深浅、禁忌等进行了总结。

比如腧穴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苏沈良方》里载“四花穴”,该穴是古代治疗骨蒸痨瘵的著名灸穴之一,沈括的记载对研究该穴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永嘉医派的代表人物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系统整理了人体359个穴位,并配有36幅腧穴图,且纠正了当时被医学界定为权威制作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穴位相关的46处谬误。他所提出的“中指同身寸”,直到现在还是针灸取穴的规范。明代针灸学家高武不仅撰写了医学著作,还根据男、女、儿童的不同体型,浇铸了三具栩栩如生的针灸铜人,成为针灸学史上的重要史料。

人体除十四条经络上的经穴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穴位,被称为奇穴,比如我们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印堂”就是一个奇穴,其首次作为奇穴使用就是在元末浙江针灸家王国瑞的著作中。到了明清时期,奇穴成为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腧穴理论也更加完善。此外还有灸法上的总结和创新。在宋以前,灸法多使用直接灸,盲目使用灸法者比比皆是。南宋浙江医家闻人耆年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研究间接灸(如隔蒜灸、隔盐灸等),并将灸法作为临床急救首要方法,提出了22种急性疾病的艾灸法,如“难产灸至阴”,至今仍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浙江医家在针灸歌赋的创作及保存中也有卓越贡献。许多针灸歌赋因他们的记载流传至今,如《十四经穴歌》《玉龙歌》《胜玉歌》等,反映了浙江医家在治学上广采博引、学无门户的品质,从中也反映出浙派针灸一些特色医技。比如浙派透刺法源于《灵枢经》,盛于元代、明代,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针刺手法;金针拨内障法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已有记载;顶刺法也是浙派针灸特有的针刺技术。浙派针灸医家还在古代针具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型针具钩针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马睿杰参与并主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成果《浙派中医·针灸卷》。她认为,浙江针灸流派一直以来都坚守经典,无论在任何历史背景下,浙江的医家们始终坚持从《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中汲取理论精华,发现并形成新的疗法,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正是由于历代对针灸怀有热情和忠诚的浙江医家们的努力,才使得浙江针灸流派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流派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浙江针灸流派自身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医针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