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红河州将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坚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力量、精准靶向发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对学习教育可感可及,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暖心家”托起退役军人满满幸福感
泸西县始终将退役军人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探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模式,将“家”的理念贯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以“党建+阵地”为抓手,倾力打造“一线阵地”,让服务直抵家门。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8个乡镇及87个村(社区)构建起网格化的服务中心(站),统一规范牌匾标识,完善服务窗口、法律咨询等功能场所,并融入“十大英模”等军旅元素,营造浓厚的“军”味和“家”的温暖氛围;积极推进“党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在精准摸排基础上,依托建档立卡系统、退役军人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县7400多名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夯实工作根基,全力推动服务保障体系从“五有”向“全覆盖”升级,为全县退役军人筑起一个温馨、高效、有获得感幸福感的“暖心之家”。

军人军属优待政策讲解 图片由红河州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新家园”让司机感受到回了家的温暖
为破解网约车司机、的士车司机、外卖司机、货车司机“用餐碎片化、休整低效化、补能焦虑化”三重难题,蒙自市总工会充分发挥行业工会统领作用,大力推进“司机之家”建设工作,创新打造“充电+用餐+休息”补给站——“云岭先锋新家园”。

云岭先锋新家园 图片由蒙自市总工会提供
“云岭先锋新家园”通过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优化服务动线,24小时免费提供热水、充电插座、应急药箱、微波炉等,实现“驿站+服务”无缝衔接,让司机在“新家园”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为让“云岭先锋新家园”成为身体的“歇脚点”、精神世界的“充电站”,该市总工会积极拓展服务维度,精心设立文化墙,文化墙中还特别设置了全市工会驿站分布图,方便司机全面掌握全市可寻求帮助和休息的服务点信息。同时,市总工会瞄准网约车司机“吃饭难、吃饭贵”痛点,完善阵地建设服务,建设工会暖“新”食堂,为司机提供量大优惠的营养膳食保障。针对司机群体作息特点,特别推出“错峰营养餐”服务,日均服务500人次,有效解决了传统餐饮服务时段错位的问题。“云岭先锋新家园”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司机,让司机们出行有光、归途有爱,真正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

云岭先锋新家园 图片由蒙自市总工会提供
“家门口”工作实现了幸福生活来敲门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万家灯火。红河州是人力资源和劳务输出大州,近30万人在省外务工。劳动力外流虽带来收入增长,却也加剧了本地企业招工难、留守家庭照料难等问题。如何破局?红河州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为突破口,盘活闲置资产,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劳务中介机构招引“小商”落地办厂,实行车间、政策、服务、岗位“四到家门口”,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栖梧桐”,从“千里奔波”到“就近上岗”,建水县创新探索出“紫陶技能领军人才+农村紫陶带头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将紫陶产业从园区延伸至14个乡(镇),仅农村地区,就有4万余人通过紫陶产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制作紫陶 图片来源于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图库
不仅是紫陶,蓝莓产业也发展壮大成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金色引擎”。目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逾10万亩,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带动10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仅务工一项,人均年增收逾2.5万元。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236个就业帮扶车间,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人数达84.85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提升至58.15%。

石屏县坝心镇的冷链加工中心 图片来源于“魅力坝心”微信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红河州还针对妇女、老人、弱劳动力等群体,各地推出“弹性工时”“居家加工”等模式,灵活的就业方式让群众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与工作,让老人不再独居,孩子告别留守。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红河州将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
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
以可感可及的成效
造福于民
取信于民
新的民生“答卷”
还在不断在红河大地书写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