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丨核心在于中国观点的表达

时间:2025-05-23 13: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取得全面成功,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正以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开始在世界上赢得了说服力、号召力、影响力。

只有按照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我国历史,才能澄清所谓王朝循环论,才能打破治乱兴衰论,才能证明超稳定结构的历史停滞论是伪说,才能看出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看出我国历史的不断进步,才能阐明我国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肯定历史上改革的进步作用,才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自信,才能使我们对未来社会发展抱有信心。

建设我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基础的东西是建设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核心是中国观点的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核心观点的表达。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顾历史,建设历史学的三大体系。

■ 国家统一意识是历史表达的要义

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应特别引起史学界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建设历史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重中之重。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连续性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外都有人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存在中断或者断裂,却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国考古学者、历史学者、文化学者,需要在中国历史文化连续性研究上开拓新的局面,拿出新的成果。

自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传统。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出反对国家统一的例子。统一导致中国历史的绵延悠长,统一导致国家的强大,统一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统一导致中华文明的发展世代不绝。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统一的时期,也有分裂的时期。这也是事实。这里如果强调分裂时期,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如何解读分裂时期,历史学者应该下功夫研究。事实上,所谓分裂时期,不是像欧洲历史那样的国家分裂、民族分裂,而是哪一种社会力量更有能力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分裂时期正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孕育国家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分裂,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天下崩解,军阀混战,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三国政权分立,形似国家分裂,实际是看哪家有能力实现国家统一。魏国统一后形成西晋统一。西晋短暂,形成东晋、南朝与北朝十六国对峙局面。南朝和北朝多个政权,虽然多数由少数民族建立,都处在融入华夏的过程中,都以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自己的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发生大规模移民和民族交融,各个分裂的政权都在酝酿着统一。终于在公元581年由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随后建立唐朝。从公元229年开始三国鼎立到581年隋朝建立,中间分裂时间差不多352年,隋朝不满40年就被唐朝取代,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丝绸之路最通达,形成万国来朝局面。350多年的分裂过程,是一个孕育重新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多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是一个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强化国家统一意识的过程。

此后,经历了唐末以后的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经历了宋辽金夏鼎立时期,每经历一次分裂,都有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清代的统一是国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时期虽然短暂,国家实际上也是分裂的,民国政府没有真正统一全国。抗战胜利,经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国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国。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不变的主题,国家暂时的分裂从来没有固定过,分裂从来都是孕育重新统一的机遇。国家统一意识是历史学学科建构和学术体系表达的要义。

■ 贯彻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理论

新中国从1949年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已经走过了7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取得全面成功,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正以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开始在世界上赢得了说服力、号召力、影响力。

1949年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时间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然,在1840年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秦统一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郭沫若把中国奴隶社会定在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之交。夏代以前是原始社会。

以上是近百年以来中国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得出的认识,根据的是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一生用力最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分析和批判。马克思的研究结论是资本主义一定要被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所替代。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观察了全部世界历史,发现了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形态学说。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特征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就是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发展程度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社会架构,可表述为社会形态。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这个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形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社会形态学说是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是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学说。

目前我国史学界有些学者不承认我国历史上存在奴隶社会,有些学者不承认我国历史上存在封建社会,早些年甚至有人质疑我国存在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历史研究中贯彻社会形态理论,就是贯彻唯物史观。一些人口称唯物史观,却反对社会形态理论,这是说不过去的。只有按照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我国历史,才能澄清所谓王朝循环论,才能打破治乱兴衰论,才能证明超稳定结构的历史停滞论是伪说,才能看出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看出我国历史的不断进步,才能阐明我国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肯定历史上改革的进步作用,才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自信,才能使我们对未来社会发展抱有信心。

在历史学研究中贯彻社会形态理论,是我们建设历史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最可靠的保证。

■ 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建立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要求。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主导的现代化研究,以探讨日本、土耳其、印度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为主。这是美国出于对亚洲政策的需要,试图影响新兴的独立国家向非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美国兴起的现代化理论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为美国推行美国式民主服务的舆论工具。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学者立足本国的具体历史情况,探讨世界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对于以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唯一标准的研究框架是一种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理论传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各个学科都对现代化概念进行了讨论。一些历史学者也对“现代性”与“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中国现代化历程作了探讨。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对洋务运动及其后的所谓现代化运动作了探讨,提出了“早期现代化”概念,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是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畸形的、屡遭挫折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现代化。为了区别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的现代化,把前者叫作早期现代化,把后者称为现代化。把1949年前近代中国失败的现代化与1949年后新中国的现代化加以区别,是有眼光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必要的;不加区别一概用现代化的框架加以研究,则是忽视了发展中事物的本质区别。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挑战(冲击)—回应”模式或“传统—现代”模式,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各种革命运动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不同于欧洲现代化。还有学者提出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是主张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等,均引起了广泛争议。

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观照下,我们要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范式的运用。我们要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进行学术性建构,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发挥本质作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数字化的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摆脱绝对贫困,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明显超过资本主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特性,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矫正所谓“现代性”与“传统”相对立的现代化范式。

(统筹:鲁珊 制图:张莉)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