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一球一城一世界

时间:2025-05-24 10:26:00

  美丽的莫力达瓦。莫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雄鸡版图的脊梁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如同一颗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褶皱间的明珠,映照着过往,也凝视着当下。

  当第一缕晨曦刺破大兴安岭的雾霭,手持柞木球杆的达斡尔人已在冰雪上划出银色的弧线,牛毛缠就的球体撞击声如远古的鼓点,奏响了一曲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曲棍球,这个被达斡尔人称作“贝阔”的运动,早已超越了竞技的范畴,成了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莫旗这座世界名城,因曲棍球而兴,因曲棍球而名。

  击鞠为史 贝阔当行

  要想读懂贝阔,首先要搞清达斡尔人的来历和这片土地蕴藏的厚重。

  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这也为贝阔的传承找到了历史注解。

  由孟志东主编的《中国达斡尔族通史》中明确提出,达斡尔族的贝阔起源于契丹击鞠。

  翻阅《辽史》等文献发现,辽代从民间到朝廷,盛行徒步和乘马打球运动,这项运动被称为击鞠。

  《辽史·本纪》多有记载:应历三年(953年)三月庚寅,穆宗“如应州击鞠”;统和四年(986年)十月甲子,圣宗“与大臣分朋击鞠”。

  从击鞠到贝阔,叫法不同,但是刻在基因里的过往是一脉相承的。

  据《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1998年)记载,贝阔是达斡尔人传承已久的一项运动,曾被列为达斡尔族各莫昆(氏族)组织应尽的职能之一。

  可以想象,每年春秋两季,繁花朵朵,旷野如原,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较量正在上演:来自不同莫昆的青年人影闪动,柞木球棍翻飞旋舞,杏根木球化作幻影,奋力拼抢中练就了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崇尚合作的民族性格。

  古今传承 因球而兴

  正是在莫旗,中国曲棍球完成了从民间运动到现代专业竞技运动的代际传承。

  时间还得退回到1957年,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达斡尔族贝阔好手组队奔赴呼和浩特,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一时间好评如潮。

  就是这场民间性质的演出,为曲棍球运动跻身中华体坛埋下了伏笔。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填补竞技体育空白,当时的国家体委派专家组到全国各地考察曲棍球运动开展情况。经见识过贝阔演练的自治区有关部门人员推荐,专家组来到莫旗,惊喜地发现达斡尔族传统运动贝阔,无论是比赛器材还是竞赛规则,竟和现代曲棍球运动颇为相似。

  一项沉淀了上千年的运动,注定会一鸣惊人。

  1976年,中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在莫旗诞生。

  这群喝着诺敏河水长大的达斡尔青年,凭借刻入骨髓的竞技本能,在1982年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回荡在曲棍球赛场。有队员曾回忆:“印度队员盯着我们的柞木球杆发愣,他们不知道,这些木头里藏着一千年的战术。”

  多年的积淀和贡献,莫旗被冠以中国“曲棍球之乡”,传统贝阔也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启超说过一段话:“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在莫旗,这种对于曲棍球的传承精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驾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阿尔拉镇,大兴安岭南麓特有的柞树,在雪地中站得笔直;标有“中国曲棍球源乡”的雕塑上,由曲棍球元素构成的“人”字形造型分外引人注目。

  一切都在昭示:眼前的这个乡镇,与曲棍球有着深厚的渊源。

  走进位于阿尔拉镇马当浅村的阿尔拉中心校,眼见之处,曲棍球元素尽显。最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个生源不足百人的乡镇级学校,却建有一处有两个教室大小的以曲棍球为主题的陈列室。站在陈列墙前,校长鄂立君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这里与曲棍球的过往: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业余曲棍球队,1974年正式组建学校曲棍球队;出战2008年奥运会的7名莫旗籍运动员中有两名就出自阿尔拉,学校被列入“国家奥林匹克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如果说阿尔拉中心校是莫旗曲棍球运动传承中的一个缩影,那年逾八旬的哈森就是一面旗帜。

  曲棍球的诸多个第一,都与哈森有关——我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和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重要参与人、中国第一位曲棍球女教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个脚印,一个个身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段又一段的成就和辉煌,无不彰显着莫旗人刻在骨子里的对曲棍球文化赓续的自觉。

  同频共振 世界名城

  走进莫旗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随处可见带有曲棍球元素的设施和建筑——公园、花坛、路灯、楼房景观灯、城市雕塑、文创产品……

  毫不夸张地说,在莫旗,每一个空间都与曲棍球有关,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团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曲棍球文化的理解。

  现在的莫旗,没有一个孩子没接触过曲棍球。

  目前,莫旗40所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曲棍球课程,其中39所学校组建了校级曲棍球队,还成立了全旗级别的U10、U12、U15曲棍球半专业精英班。

  “我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建立了一整套培养培训体系,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曲棍球运动的文化底蕴,也使得优秀队员有机会直接接受专业队选拔。”莫旗教育局(体育局)局长刘金柱说。

  “远古走来的达斡尔族人,自古就爱打曲棍球,打柔软的毛球老少皆宜,打燃烧的火球点亮夜空,打坚硬的木球在原野翻滚,打现代曲棍球在绿茵场争雄……”

  当乌春说唱《赞曲棍》的曲调又响起时,莫旗乌兰牧骑队长刘俊涛一脸自豪:“《赞曲棍》是在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拿过奖的。”

  当地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莫旗有两朵花,一朵是曲棍球,一朵是乌兰牧骑,这两朵花,经常会擦出“火花”——近几年,莫旗乌兰牧骑已经创作演出了《贝阔塔克》《曲棍球的故乡》等10多部与曲棍球有关的文艺精品。

  以球赋能,以赛促旅,这是历史赋予莫旗的城市秉性。

  据介绍,莫旗现有曲棍球标准11人制比赛场地6处、曲棍球训练基地2块、训练场地12处、标准11人制室内场地1处。

  以此为依托,莫旗多次承办各级各类曲棍球赛事,如全国中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锦标赛、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

  “全力打造曲棍球训练和赛事品牌,这些赛事不仅能提高当地曲棍球运动的水平,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观众和当地的曲棍球爱好者,进一步扩大了曲棍球文化的影响力。”莫旗文旅局副局长宋文文说。

  一切的努力,好像就在等待一件事情的落地。

  对于莫旗,2024年是个收获颇丰的年份。

  这一年,2024年男子曲棍球亚洲冠军杯赛在莫旗举办。比赛期间,国际曲联主席马戴亚布一行通过实地走访后,深有感触:“我非常高兴来到莫力达瓦,莫力达瓦是曲棍球真正的家。”

  莫旗在曲棍球发展史上曾创造出“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辉煌,而9月13日,是另一个辉煌的纪念日。

  这一天,国际曲联主席马戴亚布为莫旗颁发“曲棍球名城”牌匾,并签发“曲棍球源乡”纪念册。

  从莫旗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莫旗人只用了不到50年。

  一球跨千年,文明越山河。与世界开始“对话”的莫旗,正在以全新的气质与世界进行着新的“对话”。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编辑:沙志媛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