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文博会新疆展馆乌鲁木齐展区,客商前来了解纸塑非遗展品。(特派深圳记者唐红梅摄)
新疆网讯(特派深圳记者唐红梅)在一个玻璃柜里,一个厚度只有0.5毫米的碗放在了“C”位。
一束光打上去,一色通透,从内壁可看见外壁浮雕的花纹,透出优雅的高贵气质。
这是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新疆展馆乌鲁木齐展区玉石文化区域的一个薄胎玉碗。
在市面上,一个薄胎玉碗的价值往往在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它的价值何来?
“这个碗的原料是青玉,需要特别大的山料。”新疆诚和和田玉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展位工作人员王国梅介绍,薄胎玉器的制作过程十分考验工匠工艺,对材料本身的要求也极高,制作过程中物品的成功完成率也很小,一套极品薄胎玉器的问世,往往会引起不小的关注。
“这个碗是纯手工雕刻,如果不是玉雕大师的级别,制作过程中极大概率漏、炸、冰裂。”王国梅说,玉雕大师会根据手上材料的条件,去构思和设计。掏膛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既费料又费时,唯有胎壁厚薄一致,胎体没有死角,厚薄与雕花相协调,才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薄胎玉器。
“好的玉石原料都是不可再生的,我们通过深圳文博会,想展示新疆的玉石文化和玉石工艺。”王国梅说,为了培养更多年轻的玉石文化传承人,该公司在与新疆职业大学合作办学(宝玉石专业)15年的基础上,还联合创建了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被自治区多个部门授予“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传统工艺传承基地”等称号。
新疆玉石文化历史悠久,在新疆诚和和田玉的展位旁,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通过与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为其定制开发文创产品。
玉龙盘踞,四海升平。本次深圳文博会上,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带来了龙元素的玉石配饰,玉龙通体素洁、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弓。玉凤的配饰线条流畅,风姿优美,侧身回首,尽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
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展位负责人陈小双说,龙凤象征着祥瑞吉庆,本次展会也吸引了各地游客的关注。
“我们还通过挖掘古书记载的飞鱼、钱串鱼、最早的鲤鱼等生物形象,将它们通过现代的工艺和技术制作成饰品。”陈小双说,挖掘历史和文化让玉石等饰品更有内涵。
深圳文博会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扇窗口,乌鲁木齐的参展企业也想通过这扇窗口,让更多人关注到新疆的文化。
提及馕文化,是每一次展会最熟悉的面孔。
今年,新疆文创巴依部落展位负责人张国靖带来了馕制作的抱枕、颈枕、书包配饰等,宣传新疆的辣皮子馕、芝麻馕、皮芽子馕等各个口味的馕文化。
“我今年还带来了桑皮纸塑新品。”张国靖是新疆工艺美术大师,2022年成为乌鲁木齐市级纸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制作桑皮纸塑,每一步都得拿捏准,先将备好的纸浆填入模具,脱模后在成形的作品上附上一层桑皮纸,需经过静置、晾干、上色等流程,才能形成栩栩如生的马匹等形象。
“每一件桑皮纸塑作品都是新疆文化的生动载体,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非遗作品走进和了解新疆。”张国靖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纸塑和新疆风土人情,她将新疆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元素巧妙融入纸塑作品中,每年都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会,将这些工艺品向更多人展示,产品远销到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并走出了国门。
新疆文化厚重,悠久的历史还需要不停地探索。
为此,新疆山河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宣元带来了一组《龟兹壁画再现》泥坯画文创产品,这是将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再现的一种工艺。
王宣元是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他介绍,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绘有大量石窟壁画,是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所以也称龟兹壁画,但有一些壁画流落到了国外,我们很难看到。王宣元和团队精心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地的龟兹壁画资料,采用古法制泥坯,白垩做底,矿物颜料作画,尽量复原传统龟兹壁画的原貌,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我们还将壁画和陶艺结合,绘制精美的陶瓷壁画、陶瓷器皿、陶瓷餐具,让更多的人认识龟兹壁画,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死’的文物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活’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王宣元说,这也是自己参加文博会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