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揭晓,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浙江省宁海县光荣登榜。梅林街道河洪村、桥头胡街道双林村摘得全国文明村桂冠,秦巧莲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这份涵盖城市、乡村、家庭的“文明满贯”,不仅是对宁海多年耕耘的认可,更是一座城市努力向上向善的生动注脚。
自启动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宁海就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血脉,秉持“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的初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把文明基因深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在宁海生活了十余载的“新宁海人”吴志方感触尤深:“变化实实在在!楼道里烦人的‘蜘蛛网’消失得无影无踪,菜市场干净得像超市。这种小事上的舒心,就是幸福感。”
近年来,宁海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拳整治背街小巷乱停放、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环境之“痛”,投入43个重点项目,刷新老旧小区、提升农贸市场,让宁海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环境持续优化、品位得到提升。
文明,既藏于街头巷尾的一砖一瓦,更见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夜幕降临,桃源街道谢豹桥商业街人声鼎沸。贝卡西厨百货经营部老板王亮忙完手里的活,迅速转换角色:从店主变身“街长”。这条拥有102户商铺的街区,每张面孔他都熟稔于心。作为“商户微信群群主”和“自治街长”,巡查协调、倡导文明是他的日常。
5年前,宁海推行“街区自治”模式,聘请综合素质较好的商户担任“街(段)长”,负责对责任街区进行巡查,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倡导商户文明经营,守护城市“烟火气”。截至目前,“街区自治”模式已在30多条商业街区实行,实现了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这种“商户自治+网格联动”的模式,让曾经的“老大难”变成了“文明风景线”,消费环境与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提升。
文明之花同样在乡村绽放。宁海深化文明乡风建设,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和素质提升行动,结合创新开展的“艺术振兴乡村”路径,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行为更规范、乡里关系更和睦。
文明,是守望相助的温暖传递。今年年初,四川省普格县的孩子们收到了来自宁海的温暖的新年礼物,300多条五颜六色的围巾,是宁海跃龙街道车河社区美丽工坊“巧娘”倾注的爱心。这份为山区孩子“编织温暖”的约定,她们已默默坚持了7年。“希望这份爱心能一代代织下去,温暖更多人。”“巧娘”们的心愿朴素而坚定。
在宁海,文明之光因奉献而愈加璀璨。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志愿服务队十年如一日,开展安全用电科普、为孤寡老人检修线路,用 “电力红马甲”点亮文明底色。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托举哥”姚腾飞,37载为乡亲放映上万场电影的吴小钱,甘当医院义务导诊的金牌党员志愿者潘常跃……无数凡人微光,汇聚成炬,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宁海人以主人翁姿态共建共享文明之城。
依托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千余支志愿服务队、近10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城市每个角落。品牌活动“文明实践集市”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等送到群众家门口,群众受惠超百万人次。创新的“集市化运营+点单式服务”模式,用“小市集”撬动了“大文明”,其成功经验入选全国文明实践优秀案例、“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先进典型案例。
首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荣耀更是起点。宁海县将始终坚持利民惠民、共建共享,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制定《宁海县建设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基础设施提质、城市管理提效、文明素养提升三大行动,着力打造“在宁海·遇见礼”城市文明品牌,让文明之光持续点亮宁海人民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