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20日至8月18日,有人称此为“最短三伏”,也有人将三伏天称为“减重的黄金30天”。三伏是减重黄金期有啥依据?又该如何抓住这个“黄金期”?
全球肥胖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据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世界肥胖地图》显示,当前全球约有8%的人口超重或肥胖。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近20亿人,且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成年人。
在中国,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小觑。依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且呈逐年上升态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这一趋势不仅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还会显著提升患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若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给国家的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卫健委去年联合16个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三年行动,遏制中国人群体重持续增长的趋势,提升全民健康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
根据当前节气的特点、中医五藏理论,以及国家卫健委开展的“体重管理年”的专业减重建议,今天就和读者一起说说在盛夏时节如何通过身心同调、天人相应的办法实现健康减重。
天人相应、顺应四时:三伏确为减重好时期
正值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7月20日是我们俗称的“三伏天”的开始,随着气温攀升,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增强。《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华英成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现代研究表明,“春夏阳气外发”时节,人体棕色脂肪活性提升12%至15%,这类特殊脂肪之所以被认为有助于减肥,是因为棕色脂肪被激活后,会迅速开始工作,大量燃烧脂肪,产生热量来维持我们的体温。因此,三伏确实是适合管理体重的季节。在这个时段开启减重计划,可谓“顺应四季节气”,有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到运动方面,盛夏时节,建议早起晨练可选择相对轻快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用运动唤醒身体。晨起锻炼既利于养成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生物钟,又避开了伏天的酷暑烈日,避免过度耗气伤津。
对都市上班族来说,在盛夏酷暑的中午可选择在室内进行一些中等强度的锻炼,避开室外的烈日,减少中暑的风险。至日暮傍晚,可选择适当的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减少运动后对睡眠的影响。
养心增液、食气相合:中医理论对减重的助力
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汗过多,致使体内津液流失,进而引发疲劳、烦躁不安等情绪问题。因此,在夏季进行养生减重时,应注重调节心火、补养心阴,以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夏季是养心的最佳时节。若心火过旺,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对体重管理产生影响。所以,夏季减重需格外关注调节心脏功能,避免因情绪波动或饮食不当而加重肥胖问题。推荐在合理运动的同时,可选用中医养心茶饮,既养心养神,又滋养津液。
玉米须瓜皮饮:选玉米须、西瓜皮、赤小豆、冬瓜皮、苦瓜皮各100克。煎水饮,每日三次。可利水渗湿、消肿减重。
百合麦冬茶:选百合10克、麦冬10克。洗净,用沸水冲泡,加盖焖泡15至20分钟,代茶饮用。可清心安神,益胃生津。
莲子心茶:取莲子心3至5克,放入杯中,用200至300毫升沸水冲泡,焖泡5至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清热降火、交通心肾。
此外,中医在代谢性疾病和体重管理方面有独特优势。除中药辨证施治外,联合针灸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基础代谢也能助力减重。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联合个体化膳食搭配等方法,在单纯性肥胖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疗效。
身心同调、治病求本:将“体重管理”嵌入日常
“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这一政策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科学对待“体重管理”,理性认识减肥药物的使用尤为关键。
在门诊上,常有患者主动前来要求使用药物快速减重。然而,使用减重药物需严格遵循专业医生建议。减肥是一个漫长且持久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药物虽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体重有所减轻,但必须严格把握使用适应症,避免滥用而引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常会对那些过分追求低体重、并主动要求使用新型减重药物的患者说,减肥减重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肥胖或伴有急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而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减重过程的基石。毕竟,人不可能一辈子靠药物来维持体重,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减重观念。
以目前在互联网上十分火爆的“减肥针”这类药品为例,减重作用机制是通过脑-肠轴的调节,增强人体的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减少进食量,从而减轻体重,本质上还是通过减少饮食来制造热量缺口。尽管使用药物减重效果迅速,但停药后体重反弹、使用后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等不良反应,都是这种快速减重方式的弊端。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外源性GLP-1类似物可能抑制内源性GLP-1的分泌功能。PET-CT研究证实,药物干预组患者的下丘脑GLP-1受体密度在治疗6个月后约下调40%。这种受体脱敏现象可能是停药后食欲反跳的生物学基础。
在追求健康的漫长道路上,往往欲速则不达。我们在理性看待减重效果的同时,更应关注减重过程的远期目标。身心整体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治病求本”的理念。肥胖本质上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追求快速减重不失为一种“懒惰”的表现,需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生活观,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作者分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龙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